记住密码忘记密码
张雄艺术网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
新闻 > 展览新闻 > 正文

范一直:“结壳”和“比慢”

张雄艺术网 http://www.zxart.cn发布时间:2019-03-27 来源:中国文化报?美术文化周刊 作者:范一直 

摘要: 画忌“结壳”贺天健在《学山水画过程自述》中,回忆少年时的绘画老师孙云泉告诫他:你是用功的,但要防止动笔时不转念头,不用心思,画出来老是一个面貌,成为一种习气,也就是“结壳”。贺天健说自己画了几十年的画...

标签: 书画

画忌“结壳”

贺天健在《学山水画过程自述》中,回忆少年时的绘画老师孙云泉告诫他:你是用功的,但要防止动笔时不转念头,不用心思,画出来老是一个面貌,成为一种习气,也就是“结壳”。贺天健说自己画了几十年的画,不知结了多少“壳”,又摔了多少“壳”,而每次摔“壳”,都意味着新的探索和进取。倘自己不能发觉已“结壳”,甚至沾沾自喜于已结之“壳”,那无疑是艺术上的停滞。

成熟的个人风格,固然意味着相对稳定的艺术面貌,但也可能呈现出私人性的“公式化”倾向。“结壳”好比“超稳定结构”,在既定框架内自我重复,鲜有变异和创新。尤其是名画家,很难听到批评声,且在市场上销售得动。于是,在轻车熟路上凭惯性而作,既省力省心,又无创新求变带来的风险。长而久之,“壳”越结越厚,看似“可持续”,实为“坚壳状”,先锋精神安在?

“结壳”大多和艺术家个体审美定型或不敢自我突破有关,有的则出于市场考量。只要作品能卖得出去,甚至能卖好价钱,“大壳”“小壳”不亦“金壳”“银壳”乎?躲进“壳”中成一统,把“壳”当成护身盔甲。黄宾虹谈艺:“若蚕之为蛾,卵化以后,三眠三起,吐丝成茧,缚束其身。如不能钻穿脱出,甘为鼎镬,便要死于茧中,如能钻穿脱出,化为飞蛾,便可栩栩欲飞,何等自在?学画者当作如是观。”说的就是不断“脱壳”。关山月晚年力求变法,而陆俨少后来也想变,但最终没变,其艺固然精湛,然少自我突破,晚年并未超越中年。

慢、迟之功

民间有一种骑自行车的游戏,比谁骑得慢。在自行车上保持平衡要有一定速度,慢而不倒,别显身手。时间和速度固然事关效率,但“快”并不总是意味着好,很多事“欲速则不达”。

由此,我便想到书画上的慢、迟之功夫。吴冠中回忆潘天寿曾说:“有天分,下功夫,学画20年可见成就,书法则须30年。”林散之也说:“画画要学20年,书法至少30年。”书画艺术作为时间跨度很长的恒久之功,离不开比慢和比迟。吴昌硕青少年时就孜孜于艺,70岁后,其金石味大写意绘画才雄踞艺坛。齐白石经过“衰年变法”,最后30年才更入佳境。黄宾虹77岁后在艺术上才臻于高度成熟。大器晚成或老而弥精是书画常态,“永久”之事,比慢不比块,比迟不比先。慢、迟之功,造就大师。

请扫描新闻二维码

分享: 更多
用户评论
还木有评论哦!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。
合作机构: